龙纹,是瓷器装饰的传统纹样之一,表现古代传说中能走、能飞、能游泳、兴风降雨的神异动物龙。广义上可包含由龙纹和其他纹样组合而成的纹饰,如云龙纹、海水龙纹等。狭义上仅指纯粹龙纹或以龙纹为主体的纹饰,龙纹最早出现在中原地区龙山文化陶寺类型遗物上,彩绘蟠龙纹陶盘是其最富特征的器物。此时龙纹可能是氏族、部落的标志,与氏族图腾崇拜有关。在二里头文化早期(夏文化)陶器上、有浅刻的龙纹。商代前期与中期灰陶器及白陶器上,流行夔纹。夔为一足的龙,习称夔龙纹。西周印纹硬陶上,尚有夔龙纹。战国时期彩绘陶上出现龙凤纹和蟠虺纹,纹样由模仿青铜器上的规则线条渐趋流畅柔和。汉代彩绘陶壶上多见龙、虎、朱雀扣逐于流云间的纹样。南朝晚期至唐代浙江地区青瓷上以塑贴、刻划手法表现行龙。长沙窑用釉下彩绘表现腾云之龙。五代越窑秘色瓷龙纹瓶、纹饰华贵典雅。宋元时,南北方瓷窑多以刻划、剔花、剪纸贴花、绘画、塑贴手法表现龙纹。如宋吉州窑剪纸龙纹碗、宋定窑划花龙纹瓶、宋磁州窑白地剔黑龙纹瓶、宋龙泉窑和耀州窑青釉蟠龙瓶,瓶肩部塑贴一蟠曲舞动的龙、80年代末耀州窑遗址出土青瓷大碗内壁刻划的正面龙,额带火珠,眉宇间阴刻“王”字,威风凛凛。元代龙纹瓷器代表作有扬州博物馆藏蓝地白龙纹梅瓶、江苏吴县出土的釉里红龙纹盖罐等。明清两代是龙纹全盛时期,主要采用釉下、釉上彩绘方法,亦有印花、划刻的工艺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永乐青花行龙纹盘、宣德青花矾红彩九龙纹碗、清康熙红绿彩龙纹细颈瓶、雍正青釉印花云龙纹缸等,都是具有皇家气派的精炒之作。龙是传说中的神物,自唐朝始龙纹与皇权有了密切联系。元、明、清三代,朝廷对龙纹烧作、使用都有严密规定,龙纹更成为皇权象征。宋以前瓷器上的龙纹尚无规范,多作兽状,躯体粗壮、兽形腿,三趾鹰爪,龙首有角无须。宋代龙纹形体已有定式,直至元、明、清代,均身作蛇形,身至尾渐细,四肢有羽毛,趾有三、四、五不等。龙首有角、发、须。宋、元时以三、四趾龙纹居多,明、清时皇室瓷器上所饰皆万趾龙纹。龙的体态在元、明、清三代也有较多变化。元代始见龙体画双翅,习称翼龙绞。明清时期还流行蟠龙、行龙、立龙、正面龙、侧面龙、披发龙、海水龙、戏珠龙、云龙等等形神各异的龙纹。